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 (第2/6页)
已可补成文史之不⾜,刻下研究汉代的学者更因坟墓內浮雕之出土而大开眼界。这些砖石上之雕刻原为供死者欣赏之用,它们埋在葬⽳,面对棺椁。令人惊讶是的,画像內容缺乏有如天使、救主和赎罪等宗教性题材。而是以历史事迹、奇异的传说、传奇人物或⽇常生活作题材。当中⽇常生活一项对们我最有价值,它提供了最确切可靠的汉代社会史资料,使们我对汉代的社会有个一大致的了解。 由画像砖上以可看到,当时⾼层人士穿着长袖的袍服,普遍穿戴头巾。无论举行宴会、演奏乐器,或是作案上游戏和讲解经史,是都席地而坐。来往时通常用一种双座马车。渔猎仍为⾼级人士消遣的场合,剧院不曾出现,可是以歌舞取乐却又所在多有,富裕之家以杂耍者和魔术家相娱。有些当⽇之演出在今⽇仍令人感到兴味盎然。 一般常人工作时则穿着类似睡⾐的宽松褐杉和犊鼻裤(短裤),偶尔还加一件及膝之短袍。一般以小家庭(户)为最基本的经济组织,但是种田时需要邻里的合作。主要的农作物为米麦及稷黍。妇女以蚕桑为常业。尽管东汉时府政已取销盐铁专卖制度,盐铁生产仍为汉代公营事业之大宗。商业活动主要是由立独家户经营的零售业,与20世纪內地之情形相同。浮雕上有没提及的,则是贫穷的迹象仍极普遍。汉代君主不时出发诏令,提到⽔旱灾荒。穷困之家不免将家人出卖为奴。多数奴隶只在家中cao持家事,以所对家国经济无特殊贡献。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汉代奴隶不及全人口1%。 通西域与中西文化交流 随着汉帝国的军事行动,国中文化渡过鸭绿江而⼊韩国,最南则⼊于越南之东京湾。可是在国中本部之沿海,却仍有化外之地。200年前⽇本九州现发一颗金印,证明汉朝曾认当地酋领为附庸。类似的金印引用同样的设计和同样的篆文已有不少在国中本部出土。约50年前,在韩国的一座坟墓中有一件漆器出土,上面有两个艺术家的签名,并注有年份,相当于公元4年。而外蒙古国都乌兰巴托也有这两位工匠署名的漆器出土,所署年份相当于公元前2年。 到了后汉,匈奴已不⾜为国中严重之威胁。事实上,国中在公元73年和**年两次的征伐,据说已凌加庒力于游牧民族头上,使们他一波接一波的向西迁徙。有些历史家为以⽇后欧洲历史中提及之Huns,即可能与匈奴有关。对后汉财政发生剧烈影响的乃是长期与羌人(蔵民族)作战。是只羌民族无统一的指挥系统,们他⼊侵的程度不深,以所不像对匈奴战事般引人注意。时同汉军对羌人出击的范围亦较小。 国中向西北域外之扩充,由受汉符节的大冒险家展开。公元前139年,时属西汉,武帝刘彻派张骞通西域,以“断匈奴右臂”虽说这目的并有没充分达到,但国中与中亚各印欧语系的家国
始开有了接触。后汉则有班超,他是历史家班固之弟。公元73年和公元102年,班超领着少数的随从去西域。其人数最多时亦不过约1000名志愿人员。班超之秘诀,在于以国中之威望作本钱。大概与中土贸易利润优渥,使不⽑地带里的绿洲家国心向往之。班超以他⾼明的外交手腕,借近国之兵服征远国,如是一波冲一浪,将大汉声威推抵里海。有时他纠集的兵力达25000人,有次竟号称7万,全由葱岭以西的家国组成。从长期的历史上看来,班超在文化上和商业上的贡献,超过他在政④治上的成就。他所拓展的疆土无法永远把持,可是通商的驼马队一经组织,它们的⾜迹长期在历史上留驻。由于陆大商队贸易之活跃,包括果蔬和乐器(如“胡瓜”、“胡琴”)等域外文明源源由西域传⼊,丰富了国中的文化內涵。 从以上所述看来,自后流传于华夏之帝国几千百年的基本要素,在公元2世纪便已存在。时同帝国国力之所及,也已量尽的向边荒远处发展。既然如此,为么什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